星之光|裸眼3D技術(shù)剖析與應用場景
2022-05-04
在不同的發(fā)展時期,根據(jù)不同的應用,各種公司開發(fā)了不同的3D顯示技術(shù),從觀看形式上劃分為需要戴眼鏡和不需要戴的,最初電影院普遍的3D眼鏡為紅藍或紅綠色的色分式眼鏡,因其3D效果差,色彩丟失嚴重逐漸被淘汰掉了,現(xiàn)在電影院的3D眼鏡往往采用的是偏光式眼鏡(下圖沒有)。總的來說,配戴眼鏡觀看技術(shù)發(fā)展比較成熟,設計和制造難度、制造成本較低、3D效果好;而裸眼3D技術(shù)還處在發(fā)展階段,制造難度高,成本高,因而在普及的道路上會有一定的難度。
裸眼3D技術(shù)分兩個研發(fā)方向,一是硬件設備的研發(fā),二是現(xiàn)實內(nèi)容的處理研發(fā)。裸眼式3D技術(shù)最大的優(yōu)勢便是擺脫了眼鏡的束縛,不需要佩戴眼鏡,能夠極大提升3D觀看的視覺享受和娛樂體驗,但是分辨率、可視角度和可視距離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。
所謂的裸眼3D基本上是利用視覺位移來“欺騙”視覺神經(jīng)的。什么是視覺位移:人的兩眼相隔約為6厘米,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看著一個物體,兩只眼睛是從左右兩個視點分別觀看的。左眼將看到物體的左側(cè),而右眼則會看到她的中間或右側(cè)。當兩眼看到的物體在視網(wǎng)膜上成像時,左右兩面的印象合起來,就會得到最后的立體感覺。而這種獲得立體感的效應就是視覺位移。
而拍攝影像時,只要用兩臺攝影機模擬左右兩眼視差,分別拍攝兩條影片,然后將這兩條影片同時放映到銀幕上,放映時加入必要的技術(shù)手段,讓觀眾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圖像,右眼只能看到右眼圖像。最后兩幅圖像經(jīng)過大腦疊合后,我們就能看到具有立體縱深感的畫面。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3D影像。
從技術(shù)上來看,裸眼式3D不外乎四種模式:光屏障式(Barrier)也就是常說的光柵式、柱狀透鏡(Lenticular Lens)技術(shù)、指向光源(DirectionalBacklight)以及直接成像四種,3D全息投影也屬于直接成像的一種。目前主流的模式為前兩種,光屏障式技術(shù)和柱狀透鏡技術(shù)。
它們是怎么做到視覺3D的效果呢?讓我們來一一分析:
1、光屏障式技術(shù)
光屏障式3D技術(shù)的實現(xiàn)方法是使用一個開關液晶屏、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層,利用液晶層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為90°的垂直條紋。這些條紋寬幾十微米,通過它們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細條柵模式,稱之為“視差障壁”。而該技術(shù)正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塊及LCD面板間的視差障壁。通過將左眼和右眼的可視畫面分開,使觀者看到3D影像。
原理如下:
這種技術(shù)的優(yōu)點是在成本上比較有優(yōu)勢,像夏普SH8158U和ivvi K5手機以及3DS游戲機都是采用這種技術(shù)。不過采用這種技術(shù)的屏幕亮度偏低,只能在一個合適的角度和位置才能有比較好的視覺效果。單從字面上似乎很難理解在屏幕前加個“屏障”為什么會達到3D的效果,讓我們先欣賞幾幅有意思的3D組圖。
奇妙的3D裸眼技術(shù)
真的要出來了
狗狗你這是要干啥
好逼真的3D效果
恐龍不要嚇唬小朋友
從上面組圖可以看出,屏幕中間會有一條至幾條的白線,這就相當于立在屏幕前的“視差障壁”,視覺通過這道屏障的對比從而造成立體的效果。
2。柱狀透鏡技術(shù)
這種3D顯示器在顯示屏前增加了一個多透鏡屏,用一排垂直排列的柱面透鏡控制左右圖像的射向,使右眼圖像聚焦于觀看者右眼,左眼圖像聚焦于觀看者左眼,從而讓觀看者在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影像,產(chǎn)生立體幻像。其優(yōu)勢在于因為是在液晶顯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層柱狀透鏡,所以其亮度不會受到影響。
注:光屏障式與柱狀透鏡式同屬于光柵式原理
目前廠商已經(jīng)可以把透鏡的截面做到微米級,使得條紋狀立體圖像更加精細。因此這種技術(shù)目前廣泛用于高清晰的3D數(shù)字電視、3D手機、3D大屏幕顯示等,ivvi K5采用的超多維公司特制的裸眼3D液晶屏也包含了這個原理。值得一提的,蘋果公司在2016年7月21日申請了裸眼3D技術(shù)的專利,而同年9月8日發(fā)布的iPhone 7系列手機并沒有配備此技術(shù),那么猜想一下今年蘋果十周年的iPhone 8會不會擁有此項技術(shù)呢?
裸眼3D立體顯示作為一項科技感十足的全新顯示技術(shù),受到了很多消費者乃至科技人員的贊美,擁有很高的商業(yè)價值和發(fā)展空間,讓我們一起期待吧。